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治理體系加速演進、從外氣候與社會風險日益交織的向展背景下,中國企業ESG實踐的示到深耕階段性特征與轉型方向備受關注。尤其在電子制造業等全球化程度高、內部產業鏈條長的企業領域,ESG不僅關系企業合規經營,熱點更直接影響供應鏈韌性與全球市場信任度。痛點
2025年9月26日,發布全球電子協會(Global Electronics Association,從外原IPC國際電子工業聯接協會)在上海發布了《2025年企業ESG十大熱點與痛點調研報告》,向展為觀察中國企業ESG發展軌跡提供了一個窗口。示到深耕參與此次調研的內部對象涵蓋中國電子制造服務商(EMS)、元器件供應商、企業原始設備制造商(OEM)、熱點電子電路板(PCB)制造商、痛點線束線纜制造商,以及ESG相關的培訓、咨詢與認證服務機構。
調研數據顯示,中國企業ESG發展正告別野蠻生長的探索期,進入深耕現有議題、優化內部管理的關鍵階段。這一變化的顯著標志在于:十大熱點議題呈現“議題不變,多升少降、穩中有進”的態勢,未見新增或退出,反映出企業ESG共識趨于成熟;而痛點則高度聚焦于ESG管理體系的頂層設計、數據治理能力、跨部門協同機制等結構性短板,凸顯企業ESG正從“對外展示”轉向“對內深耕”的戰略升維。
這一深刻轉型,既是“雙碳”目標、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強力引導的結果,也是全球供應鏈責任傳導、資本市場ESG偏好深化等市場力量共同驅動的必然。
2025年9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宣布了2035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這一堅定立場與美國氣候政策降溫、歐美部分企業放緩減碳步伐形成鮮明對比。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正在推動ESG議題從泛化關注轉向核心聚焦。
2024及2025年企業ESG十大熱點,來源:全球電子協會2025年企業ESG十大熱點與痛點調研報告
從今年全球電子協會調研報告的熱點對比來看,核心變化集中在三大維度:其一,雙碳管理躍居榜首,這與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持續投入直接相關。尤其在電子信息制造業領域,從生產環節的能耗管控到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追溯,雙碳管理已貫穿產業鏈各環節;其二,ESG評級上升至第二位,背后是綠色金融政策的強力推動。隨著國內大型銀行、基金及資管機構普遍建立ESG評級體系,并將其納入信貸審批、債券發行及投資決策流程,企業對ESG評級的關注度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優化;其三,ESG報告熱度驟降,企業開始反思“報告形式主義”,并聚焦報告的關聯性與實用性。
全球電子協會提出的企業ESG決策五力模型包括客戶、投資者、監管者、競爭者及公共輿論,恰好能解析這一趨勢。全球電子協會中國區ESG首席專家兼IPC-1401 ESG管理體系標準技術組前主席周國銀指出,“從2023年至今,全球電子協會連續三年面向中國企業發起該項調研,可以看到,政策驅動力貫穿中國企業ESG發展全程,疊加投資者對風險管控與長期價值的訴求,推動企業ESG實踐從外向展示型向內部深耕加速轉型。2025年熱點榜中雙碳登頂、評級升溫,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
2024及2025年企業ESG十大痛點,來源:全球電子協會2025年企業ESG十大熱點與痛點調研報告
2024-2025年企業ESG十大痛點排行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ESG管理體系從十名之外躍升至前五,成為企業核心痛點。
周國銀對此指出,這一變化并非偶然,而是ESG發展階段演進的必然結果:“隨著‘合規熱’上升,企業從信息披露階段進入內部管理體系搭建階段。”
從實踐層面看,當前多數企業的ESG工作仍面臨兩大結構性瓶頸,直接導致管理體系搭建受阻:一方面,部門壁壘導致孤島效應。ESG工作多由投資者關系或公共關系部門獨立負責,主要精力用在ESG報告撰寫、ESG評級指標應對等表層事務,但生產、研發、供應鏈等核心業務部門參與度不足,形成少數人孤軍作戰,多數人袖手旁觀的尷尬局面。
另一方面,閉環管理缺失導致制度空轉。部分企業雖出臺了ESG管理制度,卻未建立全流程機制:生產部門落實的能耗管控措施無人跟蹤效果,研發部門的低碳技術成果未與ESG目標掛鉤等現象,造成了重紙面制度、輕實踐落地的兩張皮現狀。
另一項看似“積極”的變化,ESG國際立法退出痛點榜前十,實則暗藏風險。過去一年來,美國“反ESG”運動興起、歐盟ESG相關立法標準調整、部分歐美客戶因供貨緊張放松監管。
部分企業將局部爭議誤認為全面后退,將短期監管松動誤認為長期趨勢,可能陷入“合規洼地”的風險。這種壓力減輕只是短期表象,與國際ESG立法的長期趨勢存在顯著偏差。
就全球范圍而言,ESG立法的核心方向從未改變:一是覆蓋面持續擴大,從企業自身延伸至供應鏈上下游,例如歐盟《企業可持續性盡責管理指令》(CSDDD)雖對適用時間表作了延期調整,但仍明確要求企業就其活動鏈(The chain of activities)上的商業伙伴(含供應商)勞工權益、環境影響承擔連帶責任;二是監管力度不斷加強,立法監管逐漸從自愿披露轉向強制合規,且處罰措施更趨嚴厲;三是長臂管轄特征明顯,即使企業海外業務占比不高,若產品出口至歐美市場,仍需符合當地ESG標準。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企業公民與工會社會工作委員會副總干事王小兵對此提出警示,一些企業在ESG實踐中陷入認知誤區,過度關注ESG信息披露和評級,卻忽視ESG與企業內部運營的深度融合,甚至誤判國際監管趨勢。ESG國際立法退出痛點前十更應被視為警示信號,而非“利好消息”。
尤其在汽車、電子、服裝等出口導向型行業,這種風險更為突出。王小兵強調:“現在有些企業面對勞工議題審查毫無準備,一旦被國際NGO曝光,很可能失去大客戶信任,這對依賴出口的企業來說是致命打擊,過去幾年這類案例時有發生。”
基于這一目標,企業應從ESG的實質性議題出發,將其理念融入到企業的戰略規劃、生產運營、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各個環節,在解決實質性議題的過程中產生真實、有效的ESG信息,然后再形成報告對外披露。
從宏觀視角看,中國企業ESG實踐的分化,本質上是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熟度差異的直接體現。
回溯改革開放四十余年歷程,中國企業完成了蹣跚起步到全球競爭的跨越式成長,其中民營企業的崛起尤為亮眼。在這一進程中,企業管理模式逐步從經驗驅動轉向科學驅動,從聚焦短期盈利轉向兼顧長期可持續發展。而ESG實踐的差距,正是這一轉型階段企業治理水平分層的具象體現,這一時期的認知,是企業對可持續發展認知深化、也是企業成熟度從生存/成長型向卓越型進階過程中的必然表現。
全球布局的背后往往是卓越的企業管理能力。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ESG深耕期既是挑戰期,更是機遇期。那些能打破部門壁壘、回歸實質性議題、將ESG深度融入運營的企業,不僅需要規避合規風險,更要在全球競爭中建立差異化優勢。畢竟,真正的ESG價值,從來不是寫在報告里的完美數據,而是落在生產車間、供應鏈環節、員工權益保障等環節的實際行動中。
參考資料:
1.新華社,我國宣布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 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2025年9月26日
2.工信部,三部門關于印發《電子信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的通知,2025年5月27日
3. 歐盟法律法規數據庫,“DIRECTIVE(EU) 2024/1760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3 June 2024: On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And Amending Directive(Eu) 2019/1937 And Regulation(Eu) 2023/2859(Text with EEA relevance) ”, EUR-Lex, 2025-04-17.
4. 赫爾曼?西蒙,隱形冠軍:未來全球化的先鋒,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
電話:400-123-4567
傳 真:+86-123-4567
手 機:13800000000
郵 箱:admin@qq.com
地 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88號